坐在知名媒体人的办公室里头,Celine两腿发抖,心脏跳得速度简直快跃出喉咙。这是她的梦想职缺!为了这个面试,这个月来她已经花了好多时间熬夜准备作品集,但当她小心翼翼地把作品集摆在这位知名媒体人面前时,他漫不经心地翻了两三下,然后轻轻地把作品集往前一推,说:“别管作品集了,你有自己的部落格吗?”Celine摇摇头。
“那Facebook粉丝群组?”Celine咬住下唇,试着回想自己上次登入Facebook是什么时候。上星期?上个月?而且,她是应征工作又不是应征部落客,为什么要经营粉丝群组?
她从这位主管的镜片背后,看到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就像流星一样一闪而逝。主管站了起来,握了握她的手:“谢谢你的时间。”
回到家后,Celine打开了好久不见的Facebook页面,在上面大吐苦水,抱怨今天的面试经过,顺便还加油添醋妖魔化了对方一下,引来了许多人都八卦地询问:谁啊谁啊?你说的是XXX吗?而媒体圈这么小,这位主管就这么刚好看到朋友在她的Status上按个Like,他点进去,脸上表情臭到不行:“原来,这家伙还是有在上facebook嘛......。”
你还以为现在面试工作,只要打开人力银行网页,在上面填写个履历,就会有雪片般打来的电话排队预约时间吗?这已经是上一个石器时代的求职行为了。来自墨西哥的经济和社会科学权威Juan Enriquez在一场TED Talks的演讲当中说,我们天天使用的Google、Facebook、LinkedIn甚至是TripAdvisor,这些我们曾经使用过的网络媒体,凡走过必留下痕迹,都会成为我们的“电子刺青”。
“刺青这种东西就是,你一个字都不用说,它就有传达讯息的力量,可以道出很多的故事。而这些社群媒体,也像是你的刺青一样,不用说一个字,就可以传达出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安迪沃荷曾说:‘在未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名15分钟’但要是他错了怎么办,在这个世代,幸运的话,你才有机会匿名15分钟。”
我们在网络上曾流连过的足迹,正让许多人有机会可以透过这些管道关注我们——今天去了哪些餐厅吃饭、追踪我们的信用评价......“惊人的是,现在脸部辨识科技愈来愈精确。如果你用iPhone在酒吧拍下一个帅哥的照片,在这个酒吧打个卡,就有可能可以找出他的名字,然后追踪出他祖宗八代的资料,而你们甚至连一句话都不用交谈——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布满了电子刺青。”
既然电子刺青已经成为现实,那就让我们来面对现实吧!要如何利用这个趋势,变成我们求职的利基?在《Branding yourself-How to use social media to invent or reinvent yourself打造个人品牌—如何善用社群媒体创造自己》一书当中,作者Erik Decker、Kyle Lacy就告诉读者如何利用社群媒体,把自己——这个品牌的故事,说得漂亮、精采。 首先来看看最近很夯的求职社群媒体:LinkedIn。这是一个建立已经近十年的人脉社群网站,却在今年在亚洲突然摇身翻红,引起了广大的讨论,因为不仅有许多国际品牌利用LinkedIn作人才媒合,而也有许多高阶人才利用LinkedIn牵起人际网络。而由于LinkedIn是英文接口(最近才有简体中文版),因此在这个网站上,普遍被认为拥有更多高收入份子、高阶主管。如果你想要Upgrade目前的公司,这里就是你可以“搭上线”的好地方。尽管它是社交网站,你所要说话的对象,却跟Facebook的朋友不太一样。你得想像看这些网页的都是职场上会遇到的朋友、人资部门主管、未来的伯乐,因此你得完整罗列工作经历、教育背景。工作技能是必要的,而里头的讯息更新,也会多以工作动态为主。如果登入LinkedIn,你会发现,里头大部分的用户,都是放上一本正经的大头照(根据美国招募官在LinkedIn上面的经验,放上照片后,你的邀约成功率将增加至5倍)。至于那些放在Facebook会得到100个赞的喝醉糗照、与男友的贴脸照,就应该避免放在这个平台——毕竟,你也不想让未来潜力主管,认为你是个隔天会带着宿醉上班的瞎咖吧!
除了LinkedIn之外,Facebook虽不是主要的求职管道,却因为使用的人数最多,而成为你在求职期间,不得不好好“清理、整理”一番的地方——因为Facebook的普遍性,有许多猎才公司也会在上面找人才,更有一些人资主管,会在面试审核的最后阶段,去浏览求职者的脸书网页,作为人格特质的参考。所以当你在求职期间,别忘了一一清理那些不堪入目的不雅照、以及谩骂前公司的发泄文、抱怨工作的负面文,让你的网页看起来积极又令人愉悦......然后,别忘了打开你的隐私设定,让更多的人可以搜寻到你。
每一次点阅,都可能开启了下次工作的一扇窗。
我们也访问了猎才公司,Career高阶人才征聘部顾问Rita,与我们分享猎人头公司寻找人才的秘密。
“一般我们会透过人脉、推荐,去找寻高阶人才。不过近年来我们也经常使用LinkedIn和Facebook作为搜寻人才的管道。一般我们认为LinkedIn的使用者,都是外语能力不错、寻找工作的动机较强的,而经由使用者履历的列表,我们也容易去归纳出这位求职者的Path(工作轨迹)。而就猎才公司而言,LinkedIn是很好的挖掘管道,因为我们可以利用‘关键字’,来搜寻心目中的理想人才——比方我们的客户,想要挖角曾在某竞争公司工作的人才,我们就可以透过关键字来搜寻,而且也可以透过Endorsements(背书)功能,来评估这个人的能力是否受到前公司主管或是业界人士的肯定。因此LinkedIn非常适合工作资历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的人,加强被挖角的机会。”
而不只是国际企业、猎才公司可以透过LinkedIn去找人才,如果你是求职者,也可以透过LinkedIn主动跟你想要加入的公司牵起关系。像Rita就因为她的猎才公司身分,在LinkedIn有许多陌生使用者邀请加入,这些人也许就是以后在寻找人才的时候,可以参考的资料。
而加入LinkedIn之后,别忘了定时(但不扰人地)分享你的动态。比方说出差经验分享、团队工作成果分享等等。职业生涯专家Nicole Williams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的时候就说:“LinkedIn发现每次贴文分享一次,你的履历表被征才主管审阅的机率就会高达10倍以上。而透过讯息更新和个人履历,可以让别人更深入了解你的个性特质。比方说我曾有一位在出版界工作的朋友,手上有两位求职者能力在伯仲之间,难以抉择,但是她在LinkedIn发现其中一人是非营利组织动物救援义工,而我这位朋友热爱动物,所以最后就是由这个爱动物小姐胜出了。”
在LinkedIn上面,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大部分成功得到工作的求职者,都不是等到火烧屁股了才开始登入刊登履历,然后希冀在一个礼拜之内就有天上掉下来的伯乐赏识你。反而是平时就把履历准备好、时时更新,在上面耕耘人脉一段时间,等到哪天你更新居住城市了、或是发布了什么新动态,马上就会有暗中关注的人主动联络你。
在网络上开心经营自己,你会发现,在网络这个六度空间里,原来机会这么多、世界这么大。不过这个平台可以也可以成就你,也可以摧毁你,端看你怎么使用这个绝妙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