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安徽两省的交界处,景德镇坐落在庐山、黄山、九华山的环抱之中,脚下的昌江水和鄱阳湖曲与相连。春日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初夏满山满谷的杜鹃花,与当地盛产的杉木、修竹、香樟和山茶交错装点着景德镇的自然地貌。土得水而活,水得陶而媚,大自然山水的慷慨赐予,让当地先民从商周时期已经开始冶陶,汉代时逐渐向制瓷业转变;到唐代时期,这里的瓷器产品已被赋予“假玉器”的称号,北宋真宗皇帝赵恒更独树一帜—他对这里出产的一套影青瓷器爱不释手,竟直接把自己的年号“景德”颁给了这座小镇。
到了元代,爱钻研的瓷匠们不仅从附近的山上刨出了令瓷器变得更白净、坚韧的高岭土、举世无双的青花、釉里红等施釉、彩绘技法也被开发出来,因2005年在英国拍出2.3亿元人民币天价而举世闻名的青花罐“鬼谷子下山图”也在这一时期问世。明、清两朝的统治者更识货,直接把为皇家供瓷的“御窑厂”设立在此,与当地工艺高超的民间工坊共同把景德镇的制瓷业推向巅峰。
如果说土壤和矿石是地球的皮肤,那么,景德镇的瓷人便是用双手抚摸地球的脸庞。这样的机会对都市人来说已难得一见,其中的乐趣只有玩瓷人才知道。大至两人高的景观瓶,小到一指大的茶具,厚逾3厘米的大缸,薄似蝉翼的薄胎瓷,都靠一双巧手打造出来。
走进景德镇,也许你会因为这里街道不如大多数旅游城市洁净和美丽而略感失望(比起10年前,现在的空气品质已经好多了,只是当地居民还是习惯把垃圾倒在自家门口);面对一些莫名昂贵的“礼品瓷”,你可能也会皱眉头。景德镇确实与中国大部分专心发展经济的二、三线城市十分相像,10年前,景德镇还很落后,晚上少有路灯,人们把制瓷看成是工业,不相信它能跟艺术沾上边。对外交流的频繁,让它逐渐受到现代艺术的薰陶,也孕育出许多新生代瓷人,及他们亲近瓷土窑火的艺术生活。
三宝国际陶艺村彷佛是传统瓷都在中西陶瓷艺术交流中的一次华丽窑变,让带有魏晋文人风范的高雅瓷生活与金发碧眼的艺术家来一个大拥抱。而更专注于本土年轻人的乐天陶社,则是连接象牙塔与现代瓷社会的阶梯,帮助新生的学院派一代在保留自己的艺术特色同时,与现实生活无缝接轨。陶瓷学院附近的两条街上,已毕业的年轻艺术家们早已在各自的店铺中树起梦想的大旗,过着悠哉而充实的“以瓷换米”生活。而原来的国营大厂,也化为城市各个角落中一座座私人工坊。更有不少异国瓷器爱好者,早已迈出了步伐,深入景德镇探寻那手工生活之美了。走进景德镇陶瓷学院、三宝国际陶艺村,甚至如雕塑瓷厂、乐天陶社般大大小小的陶瓷工作室和民间工坊,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聆听到他们悠游异乡的“乐陶”故事。
有人抱怨景德镇在千年窑址上,却没有创造出自己的国际大品牌,在当今品牌为王的消费大军中,这确实是一种遗憾。不过这座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城镇,透过不辍耕耘创造出的灿烂陶瓷文化,足以让中国当代陶艺家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群体,与陶艺发达的英、法、美、日艺术家平等对话。某种意义上,“景德镇”三个字就是最好的品牌,它像一个超级手工大工坊,将最好的工匠、瓷泥、颜料店、配套服务、轻松的创作环境提供给一代又一代爱瓷生命的人们。在这杂陈的环境中,艺术家与工匠们合作出怀旧和创新的作品,就像一朵朵花,在瓷都竞艳。